哪類人群最易發血栓?哪些“信號”需要格外小心?
血栓,通俗地說就是“血塊”,它像塞子一樣堵塞了身體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導致相關臟器沒有血液供應,造成突然死亡。
血栓的形成,通常是由于血管中的血脂偏高,使得血管彈性降低、血管腔變窄,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板塊,隨著斑塊變大,很可能引起動脈出現不同程度的狹窄使血流變緩慢,最終導致血栓,進而誘發一系列冠心病、腦梗、心梗等危險性較高的疾病。
臨床數據顯示
在心腦血管疾病中,80% 的病例是由于血管中形成血栓。
當血管擴張時,血壓本來就偏低的老年人,會進一步降低;而高血壓患者若降壓過快(尤其睡前服用降壓藥),均會由于血壓降低、血流緩慢而發生腦血栓,出現缺血性腦卒中。
因此,提高對腦血栓的認識,增強自我的預測能力,對疾病預防有重要意義。
國內外醫學統計資料表明:
腦血栓的致死率幾乎占所有疾病的第一位,有人將其稱為危害健康的“第一殺手”。
據統計,血栓是繼冠心病和腦卒中后位列第三的心血管病。血栓一旦堵塞血管,會使血液的運輸系統癱瘓,其結果是致命的。
血栓的易患人群
1. 高血壓患者
高血壓患者是血栓的高危人群,過高的血壓會導致小血管平滑肌阻力提高,使得血管內皮受損,進而提高血栓爆發的風險。不僅如此,有血脂異常、血粘稠以及高半胱氨酸血癥的患者都要特別注意對血栓的預防。
2. 長期久坐的人
調查發現,長期久坐的人每坐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患上靜脈血栓的風險就提高10%,F代人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所以坐著的時間也不斷增加,這在無形中增加了患上血栓的風險,因此一定要注意減少久坐時間。
3.生活習慣不健康的人
包括那些特別喜歡抽煙、飲食不規律的以及長期缺乏鍛煉的人。特別是吸煙,它會導致血管痙攣,從而引發血管內皮損傷,進一步會導致血栓的形成。
4.肥胖和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患者具有多種促進動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這一疾病可能導致血管內皮的能量代謝出現異常,使血管發生損傷。
肥研究顯示,肥胖(BMI>30)的人患靜脈栓塞癥的風險是非肥胖者的2~3倍。
5.患有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心率失常的中老年人
如果發生心房纖顫,更易形成腦血栓。
6.有家族史
尤其是父母和祖父母患腦血栓的人。
血栓來臨的信號
1.血壓異常升高:平時血壓正常,突然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時,要警惕腦血栓;不只如此,血壓突然降到80/50mmHg以下,也有可能是腦血栓前兆。
2.講話不清楚:出現講話不清楚、流口水、吃飯掉筷子等癥狀,可能是一種腦梗病變。多發生在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的中老年人群中。
3.出現眩暈:忽然出現瞬間頭暈,視物模糊,眼前發黑,甚至是一過性失明,常在幾秒或幾十秒恢復正常,被稱為單眼一次性黑蒙,通常是大腦供血不足引起視網膜缺血所致。因發生時間短,易被忽略。如果近期頻繁出現眩暈癥狀,那就要考慮,可能存在心腦血管疾病的可能了。
4.哈欠連連:如果總是注意力不集中,平?偸枪愤B連,這說明身體的供血已經不足,因此大腦才無法保持清醒,這很有可能是動脈變得狹窄或者出閉塞導致的。據悉,80%血栓患者發病前5~10天會出現哈欠連連的現象。
5.手腳乏力:忽然間感覺手腳乏力,一條腿邁不起來,走路時步態失穩或踏空跌倒;一側上下肢發麻,甚至舌頭、嘴唇感到麻木。
6.四肢麻木:有時候感覺四肢尤其是腿部有點發麻,可能是壓著了,這種跟疾病無關,但如果這種癥狀頻繁出現,甚至還伴隨著微弱的疼痛感,那就需要重視,因為當心臟或者其他部位出現血栓并且已經進入到動脈之后也會導致四肢發麻,這時發麻的部位皮膚還會有慘白、溫度下降的現象。
7.胸悶乏力:感覺到胸悶乏力,有可能是血管堵塞引起的。心臟這個重要器官需要保持血液及時提供才能夠維持健康狀態,很多人在心臟血管堵塞之后就會胸悶乏力,如果已經有這種情況存在需要及時疏通血管。
渡康經顱磁治療儀
經顱磁技術是一種無痛無創的綠色治療方法。逐漸成為臨床廣泛應用于精神病癥、認知科學、神經病癥、康復醫學的技術。磁信號可以無痛無創的穿過顱骨,直達病灶區,刺激大腦神及周圍神經,起到興奮或抑制的作用。
渡康經顱磁刺激儀,一款集安全,治療,預防于一體產品?稍黾幽X血管彈性、改善病灶區的血液循環、改善腦組織的代謝環境、引導患者腦磁功能趨向正;、秩序化。激活腦細胞,舒緩疲勞,放松壓力,提高睡眠質量,讓您的睡眠更舒適。改善失眠、抑郁、焦慮等精神心理問題及神經官能癥。
TAG:
相關文章
- 睡不著失眠怎么治06-19
- 腦梗能治好嗎?渡康經顱超聲電療儀06-09
- 神經衰弱好治嗎?經顱磁刺激儀治神經衰弱06-02
- 治療吞咽有困難?試試渡康吞咽神經肌肉電刺激儀06-01
- 懷山河深情,筑中華風骨:向袁老正式送別、懷緬!05-24
- 抑郁癥的癥狀表現有哪些?05-19
- 抑郁癥的癥狀表現有哪些?05-19
- 渡康展會信息:北京國際醫療儀器設備展05-17
- 渡康經顱磁有用嗎?那些選擇渡康經顱磁康復的人們,最后怎么樣了?05-15
發表留言
評論加載中...
|
下一篇: 如何在生活中促進兒童語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