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兩歲還不會說話,懷疑是孤獨癥?6招教你辨清是否患上孤獨癥
導讀:家中寶寶出現以下6個癥狀要當心了,可能是患上自閉癥。寶寶不愛看臉,不愛笑竟然也有危害?
擁有一個健康的孩子,看著他們快樂地成長,結交新的朋友,開心地玩耍,這些都是每一個父母最幸福的事情。但并不是每一個父母都這么幸運,有的父母就在煩惱為何自家的寶寶開口說話比同齡人要遲,兩三歲了還只會說幾個重復的詞語,而且總是一個人玩耍,行為異常,好像對什么都不感興趣。
咨詢過醫生后,醫生懷疑寶寶是患上了孤獨癥。有父母就納悶了,什么是孤獨癥?不愿說話就是孤獨癥了嗎?孤獨癥對寶寶有什么危害?孤獨癥能治好嗎?
孤獨癥其實也就是自閉癥。是嬰幼兒在成長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也是世界上患病人數增長得最快的嚴重病癥。孤獨癥的高發年齡段為0-6歲,男童發病率高于女童。其病因復雜且多,難以確定。孤獨癥屬于一種由于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
有些家長可能會將自閉癥患兒和內向不愛說話的孩子混淆了,這兩者是有著質的區別。孤獨癥是先天的腦部發育障礙形成的,但內向是由于心理和環境造成的性格障礙。心理性格問題是一生中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發生的。但孤獨癥是精神發育遲滯,患者自幼就會有所表現了。一歲前就有可能出現相應的癥狀,隨著年齡的增加,癥狀只會越來越明顯。兩到三歲左右會表現出與其他正常孩子的明顯不同之處。
因此越早發現和診斷,就能越早干預,也就能恢復的效果就越好。孤獨癥在孩子身上的“早期信號”是十分重要的,對孩子的康復乃至一整個家庭都是極為關鍵。
一旦錯過了最佳的干預時期,會有部分孤獨癥患兒在成年以后也無法正常獨立生活,需要終生的照顧、看護,這無疑是給家庭帶來巨大的壓力。一般來說,早發現就能早治療,孤獨癥的最佳干預時期認為是2-6歲。有醫生認為在4歲前干預最好,越早越好!
那么如何辨別寶寶有沒有患上孤獨癥呢?
其實辨別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家長夠細心,就能觀察出來。孤獨癥患兒有3大主要特征,即社會交往障礙、言語障礙、興趣狹窄及刻板重復的行為方式。具體表現還可以分為以下六個典型的方面。
1、寶寶出生12個月仍然沒有牙牙學語,24個月后仍然沒有說兩個字的有意義短語。
很多孤獨癥兒童兩三歲還不會說話,如果他們小時候不會開口說話,長大后也很難開口說話,而且他們的詞匯和語法無法持續地拓展。孤獨癥的語言障礙和正常的語言發育滯后是有明顯區別的。如果只是語言發育滯后,在交流的過程中能看到寶寶有眼神或動作手勢的反應。但孤獨癥患兒是不怎么會有互動。
2、沒有感情反應或反應異常。
不管怎么逗寶寶,寶寶都沒有回應,不笑也沒有其他夸張的表情出現。一般的孤獨癥患者不想要有眼睛接觸,對父母的呼喚聲充耳不聞,跟父母不親近、不依賴,面部表情缺乏社交性刺激。而正常孩子很容易受聲音和社交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但也有的孤獨癥患兒會做出情感反應,不過表達的情感與周圍環境不協調,因為他們不會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3、無法對感興趣的東西提出請求。
因為大腦發育存在缺陷,孤獨癥患兒尋求幫助和提問的次數可能也會很少。
4、無法正常玩模擬“過家家”的游戲。
5、喜歡獨處,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自己玩自己的。
6、對特定的事物很執著。
孤獨癥患兒對父母沒有依戀,卻對無生命的物體出奇地癡戀。他們會重復做同一個動作,說同一個字或詞。如果強行改變他們,就會變得焦慮,尖叫或大哭,嚴重時可能還會出現自殘的行為。
TAG:
相關文章
- 經顱磁腦反射電療儀(全新一代腦循環治療儀)系列產品上市,招商進行中.......09-18
- 睡眠健康日‖優質睡眠,開心益智03-29
- 教育部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體檢11-24
- 嚴格消殺,積極應對,服務至上,安心防疫11-08
- 第四屆中國康復輔具產業創新大會現場直擊10-23
- 圓夢金秋,渡康筑夢—公益助學計劃現場直擊10-23
- CMEF第三日‖斗志昂揚,精彩持續10-23
- CMEF第二日‖關注渡康,關注康復之路10-23
- CMEF直擊‖盛裝以待,誠邀您來10-23
發表留言
評論加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