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日常飲食中肉、魚、蛋類食物占比增加,膳食中過量的動物脂肪和膽固醇給健康帶來了隱患。此外,吸煙總人數的不斷增多、吸煙量的持續上升等共同導致了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上升。目前,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城鄉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因此,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關鍵,即危險因素的防控,需受到我們進一步的關注。
一.心血管疾病常見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近年來研究顯示: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肥胖和超重、吸煙或其他不良習慣、心理社會因素等,為心血管疾病的常見危險因素,同時也是可控因素。
1、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獨立且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數據顯示,約80%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Framingham心臟研究顯示:男性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發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女性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發生風險則增加4倍;糖尿病患者發生動脈硬化者是無糖尿病患者的3倍,且糖尿病患者并發的冠心病發病年齡較早,預后也相對較差。
2、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壓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收縮壓和舒張壓均與冠心病發病率顯著相關,隨著血壓升高,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
3、超重可增加冠心病的發生風險,向心性肥胖更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實際上,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的增加不僅與重度肥胖有關,在“正常體重”范圍上限時,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就開始增加,隨著體重增加,危險性逐步增大。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中國人BMI上限為22.6~23.9?梢哉f“腰帶越長,壽命越短”。
4、心血管疾病死亡在吸煙群體死亡中占比達35%,位居第一。冠心病發生風險與吸煙指數(每日吸煙量×煙齡)相關。每天吸煙大于、等于或小于20支煙的人群冠心病發生風險分別提高7.25倍、2.67倍、1.43倍。吸煙者心肌梗死發生風險較不吸煙者高出1.5~2.0倍。
5、還有很多傳統危險因素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不良飲食習慣,包括過多的熱量攝入導致超重和肥胖,過多的膽固醇攝入引起血脂紊亂,過多的鹽攝入導致血壓不穩等。另外,冠心病發病存在性別差異。研究發現,美國白人和非白人的男性冠心病發病率均高于女性。Framingham心臟研究顯示絕經女性冠心病發病率為非絕經女性的2倍。
6、社會環境、工作狀況(如高壓狀態)、個人情緒反應(如抑郁、沮喪和敵意)也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另外,有關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跟遺傳也有一定的關系:家族中早發(40歲以內)冠心病者,其子女冠心病的發生率升高5倍以上;有家族性高脂血癥者,冠心病發生率也明顯升高,提示冠心病與遺傳有一定關系。
7、但近年來,臨床及基礎研究發現,仍有相當數量的冠心病患者并不具有這些危險因素,其發病與炎癥標志物C-反應蛋白(CRP)、血漿纖維蛋白原(Fib)、糖化血紅蛋白、促凝因素、D-型人格、高尿酸血癥、低膽紅素血癥、低脂聯素血癥、D-二聚體、牙周病、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等高度相關。
二.如何控制危險因素?
1、飲食:高血壓患者應低鹽飲食,一天鹽量控制在4-6g;高脂血癥患者應避免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少油、少調味飲食,多食蔬菜、水果;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飲食的種類以及飲食量,不隨意添加零食,兩餐中間可加食水果?偠灾,要低鹽、低脂、清淡飲食。
2、藥物:按醫生要求規律服用降壓、降脂、降糖藥物,定期監測血壓、血糖、血脂等情況,不隨意停服、更換藥物。病情波動時需及時就醫,調整藥物。
3、情緒:多參加戶外活動,豐富生活,放松心情,避免情緒激動,保持心態平和。工作壓力大時,選擇合適的減壓方式。
4、運動:可以選擇一些比較舒緩的有氧運動,比如太極拳、健身操、爬山、慢跑和游泳等;盡可能避免劇烈運動;保持適量的運動,每天可以堅持30分鐘,時間不要過長。
當然,控制體重、合理減肥,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少吸煙、少喝酒等,也是控制危險因素的一部分。
TAG:
相關文章
- 經顱磁腦反射電療儀(全新一代腦循環治療儀)系列產品上市,招商進行中.......09-18
- 睡眠健康日‖優質睡眠,開心益智03-29
- 教育部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體檢11-24
- 嚴格消殺,積極應對,服務至上,安心防疫11-08
- 第四屆中國康復輔具產業創新大會現場直擊10-23
- 圓夢金秋,渡康筑夢—公益助學計劃現場直擊10-23
- CMEF第三日‖斗志昂揚,精彩持續10-23
- CMEF第二日‖關注渡康,關注康復之路10-23
- CMEF直擊‖盛裝以待,誠邀您來10-23
發表留言
評論加載中...
|